
居家辦公對工作與生活影響之研究分析報告
探討三級警戒下,居家辦公對自我效能、工作型態及生活方式的影響,
從而提高企業及工作者的彈性與韌性,強化混合式辦公 (結合居家與辦公室辦公) 的能力,擁抱疫後新趨勢及適應疫後新常態
研究期間
2021/08~2021/09
以線上問卷方式進行調查
研究對象
工作者- 18-65歲的工作者
企業主管- 負責人、高階主管、中階主管、基層主管
研究目的
1. 促成社會各界的了解與對話,讓台灣在後疫情時代,掌握趨勢,超前部署,找到更多共識與前進的方向
2. 分享在地研究成果,與社會共享
Executive Summary
主要研究發現
1. 混合式辦公是後疫情的普遍期待
三級警戒居家後,不論是企業主管與工作者,對工作型態的看法均產生巨大板塊式挪移:疫情前,66.5%的受訪者完全在辦公室辦公;但初體驗後,在後疫情時代,只剩下36%的受訪者傾向仍完全在辦公室辦公;有高達49%的受訪者傾向混合式辦公的工作型態。另,46.3%的受訪企業傾向混合式居家辦公,33.6%傾向完全在辦公室辦公,但緊急事故時員工可請求在家辦公;僅餘7.2%傾向完全在辦公室辦公。
工作者在疫情前後期待的工作方式
- 在公司 VS 混合式光譜的挪移 -

2. 剖析台灣人對公司、工作、生活的態度:
患難見人心,歲寒知松柏,大難方是檢驗時
-
台灣員工的普遍公心(以公司為先):三級警戒下,受訪者最希望公司提供的支援皆與維持生產力有關,「提供更彈性的工作時間及方式」、「可在家上班」,個人的經濟所得支援不在考慮前列。
-
台灣企業的普遍工心(以工作為重):疫情後,受訪企業未來會考慮實施居家辦公的原因,主要與工作相關「應變力」、「招募來源」、「經營成本」,員工的家庭照顧需求不在考慮前列。
-
多元需求:受訪者普遍滿意居家辦公,但各自原因極為不同;顯示職場若要滿足分歧需求,得走向多元包容的趨勢。
-
工作彈性可增益家庭關係:即便處在疫情壓力下,台灣絕大多數居家辦公者均表示伴侶關係、親子關係明顯提升或差不多,因為有更多的時間彼此相處;僅有個位百分點的受訪者表現關係下降。由此顯見工作彈性所帶來的時間突破,對家庭經營極為關鍵。
以上四點解釋了,多年來政府、民間、學界在台灣鼓勵工作生活平衡的本質困難所在,以及今日高齡化、少子化的台灣在工作生活不平衡時,家庭需求仍被忽視的實況。這也說明了此次三級警戒讓台灣企業能以大規模主動體驗彈性工作的機緣之珍貴:讓企業與工作者能在實作後,對可行性與好處有更務實的評估。
經過這次疫情,居家辦公對公司的十大改變

3. 整合工作與生活視角,劃分清楚界線,以提高工作效率、向心力及生活幸福感
此研究的獨特性之一在於同時關照受訪者的工作及家庭角色。育有12歲以下子女,有家庭照顧需求的中堅同仁格外需要能夠有效劃分工作生活界線,才能提高工作效能、伴侶關係、親子關係。企業可從此點思考來支援同仁劃分界線,追求勞資雙贏、職家雙贏。
三級警戒期間,居家辦公後的與配偶/另一半的關係

三級警戒期間,居家辦公下的親子關係

4. 三級警戒下的衝擊及新體驗
因先前妥善準備,三級警戒對受訪企業的衝擊比預期好很多。近六成的受訪者過去未曾或很少居家辦公;三級警戒創造一個體驗機會,突破過去難以試行評估的障礙。而今,受訪者大多數均已適應了線上會議與居家辦公。居家辦公讓企業主管學會,不用在眼皮底下才叫管理員工;員工也學著不在主管耳提面命的監控下,也能好好工作,保持生產力。
公司未來會採取彈性上班的十大原因


居家辦公對職場工作和生活影響研究
探討三級警戒下,居家辦公對自我效能、工作型態及生活方式的影響,從而提高企業及工作者的彈性與韌性,強化混合式辦公 (結合居家與辦公室辦公) 的能力,擁抱疫後新趨勢及適應疫後新常態。